鼻腔粘连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你真的会过腊八节吗 [复制链接]

1#

腊八节,每年的腊月初八,也叫腊八。中国北方很多城市,从“腊八”开始,正式开启过年模式。而在南方,特别是广东地区,往往过了腊月二十三,祭灶入年关,才开始进入过年模式。

腊八一词起源于南北朝时间,最早称为“腊日”本来是佛教节日,相传释迦牟尼在雪山苦行时,准备放弃苦行下山,这时一位牧女熬乳糜(谷物和奶)供养他。释迦牟尼恢复体力,入定七日,在腊月初八这一天,悟道成佛。古印度人为了纪念,便在这一天,吃杂拌粥以纪念,后来传入中国后,佛寺院便开始在这一天沿街化缘,搜集米、粟、枣和果仁等熬成粥,一则供佛,一则散发给穷人,以得到佛陀保护。

另一个关于腊八节来历的传说,是从先秦起,民众就在腊八这一天祭祖敬神,祈求风调雨顺、丰收吉祥,同时还在这一天击鼓逐疫。据说最早起源于颛顼氏。最早腊祭的时间并不固定,一般是在冬至后第三个戌日。夏朝叫嘉平,商代叫清祀,周朝叫大腊,到了汉代才正式叫腊。将腊日定在腊月初八是在南北朝时期,宋朝开始风行腊八节,到了清代风俗盛行。

其他的也还有秦代修长城,岳家*送粥,朱元璋出狱几个传说,不过目前来看上述两种传说的流传度更大一些。

北京的腊八粥最讲究,掺在白米中的物品多达二十多种,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圆、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丝、玫瑰、花生和红豆等等。要微火炖煮一夜才能算熬好。

到了山西,腊八粥又被称为甜饭,这里的腊八粥以小米为主,还要加江米、小豆、绿豆、小枣、柿饼、红薯和黏*米等等。部分地区,腊月初五就开始制作。

再往南,河南人吃腊八饭,是小米、绿豆、豇豆、麦仁、花生、红枣、玉米等多种原料煮成,熟后还要加些红糖和核桃仁,寓意来年五谷丰登。

再到了安徽黔县,这里不仅要吃腊八粥,还要吃腊八豆腐,用大豆、辣椒和五香等原料加上晒制豆腐制成,有“素火腿”之称。

青海吃麦仁饭,黑龙江人吃腊八蒜,而在四川,甜咸麻辣,做法五花八门。到了江浙沪,甜咸两种吃饭各占半壁江山。

那么广东人呢?你知道广东人到底过不过腊八节吗?

今年的腊八节恰逢24节气中的“大寒”,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最后一个节气,因“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腊月是农历中的最后一个月份,腊八也意味着来到了天气最寒冷的时刻,虽说大寒过后天渐暖,但是大寒期间防寒一样重要,同样牢记防“五寒”。

一防颈寒:颈部是人体的要害部位,人的颈部充满着血管,而且有很多穴位,如果颈部着凉,很容易感冒,有的时候,寒冬季节,颈部受到寒风的侵袭,很容易患有颈椎病等方面的疾病。颈部保暖对人体来说非常重要,可使人的全身不受冷风的侵袭,同时可以有效地预防感冒。而且还可以缓解疲劳,有效的避免受寒而出现血管收缩的现象,这样可以有效的避免高血压或者心血管疾病的产生,对于失眠等方面的疾病有很好的预防作用。

二防鼻寒:天气转凉后,空气凉而燥,最易引发鼻炎,可晨起或外出前用凉水搓鼻,改善鼻粘膜血液循环,有助于缓解鼻塞、打喷嚏等过敏性鼻炎。戴口罩,喝热水,多吃水果也可以缓解鼻子干燥。有暖气的房子,可以考虑配置加湿器,有条件朋友可以买洗鼻盐水清理鼻腔。

三防肺寒:冬季多发风寒感冒,咳嗽胸痛,四肢寒冷,咳痰白清稀。西医叫急性支气管炎,抗病*的药物,治疗肺燥的中成药都可以缓解。多喝水,多吃梨,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都可以有效预防和缓解。

四防腰寒:冬季肌肉收缩,易压迫神经造成腰疼,且肾喜温恶寒,可双手搓腰暖肾阳。具体做法是:两手对搓发热后,紧按腰眼处,稍停片刻,然后用力向下搓到尾椎骨(长强穴)。每次做50-遍,早晚各一次。

最后是防脚寒:在大寒时节,尤其建议养成晚上热水泡脚的习惯,俗话说冷从脚起,寒从腿来。脚被称作人体的第二心脏,冬季寒冷,可常做足浴,暖身同时又放松身心。但是高血糖和高血压的患者不适合长期泡脚,心脏不好的人最好不要用热水泡脚。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