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腔粘连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清史稿同治皇帝为何会染上花柳病 [复制链接]

1#

据说,同治皇帝是由于常年流连“八大胡同”,才染上的花柳病。

公元年1月12日,在极大的痛苦中,艰难挣扎了三十六天后,年仅十九岁的同治皇帝于养心殿东暖阁北的随安室内去世。

按照清廷当时官方的说法,同治皇帝之所以在年纪轻轻就去世,是因为他得了“天花”后不治而亡。

但在同治皇帝去世时,其状极惨,比如头发掉光、浑身上下多处红肿溃烂等,与梅毒(也就是花柳病)发作时十分相似,因此,坊间就多传闻同治皇帝是染上了花柳病才死的。

之所以会有这种传闻,与同治皇帝早年间的“劣行”也有很大关系,据记载,同治皇帝曾多次流连于“八大胡同”,是那里的常客和座上宾。

正是由于他有此等“劣行”,再加上他去世时的惨状,才让民间认定,其死因就是因为染上了花柳病。

按民间的说法,同治皇帝之所以会染上花柳病,其根源还是因为慈禧太后。当初在咸丰皇帝死后,六岁的同治皇帝继位,由于同治年幼,因此,当时的朝政均有慈安、慈禧两位太后主持。

到了同治十五六岁时,慈安和慈禧一商量,认为该是给同治举行大婚的时候了,因此,两人就开始物色合适的皇后人选。

其中,慈安太后看中的,是十九岁的阿鲁特氏,而慈禧太后看中的,则是十四岁的富察氏。因为意见的不统一,在当时造成了严重的分歧,慈安和慈禧也由此产生了垂帘十二年来最大的矛盾,双方为此是互不相让。

当然,毕竟是同治大婚,决定权还是在他手中,而最终,同治选中了嫡母慈安太后所看中的阿鲁特氏为皇后,至于生母慈禧太后看中的富察氏,则成为了慧妃。

同治皇帝的选择,让历来争强好胜的慈禧太后十分不满,她从心底认为,这是儿子故意和自己过不去,也由此,连带着忌恨上了儿媳妇阿鲁特氏。

不过,同治与妻子阿鲁特氏之间的感情,并没有受到影响,反而十分恩爱,并且,在两人大婚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阿鲁特氏还享有“专房之宠”,同治皇帝整日留宿在其宫中。

如此一来,慧妃富察氏就颇受冷落,经常见不到丈夫同治皇帝,倍感委屈的她,只能是找慈禧太后哭诉。本身,慈禧太后就对阿鲁特氏有些许不满,如今富察氏再一哭诉,更加让慈禧认为这一切都是儿子故意的。

并且,自打年轻时就开始守寡的慈禧,也见不得别的夫妻在她面前恩爱,哪怕是自己的儿子也不行,所谓寡母心态,说的就是当时的慈禧。

因此,慈禧太后开始想尽办法,去横加干涉儿子同治的私人生活。具体的做法,就是她以太后的名义,强行要求同治不得与皇后阿鲁特氏亲近,而是要和富察氏多在一起。

但同治毕竟不是木偶,对于自己母亲的安排相当抗拒,并且,他对慧妃确实也喜欢不起来,不愿意与慧妃多待。这边是慈禧强行要求,那边是同治不愿意妥协,最终,在闹了一阵子之后,同治皇帝一赌气,自己就开始在养心殿独居起来。

他的意思,是我谁也不亲近,看你慈禧太后还能怎样?

虽说这样一来,同治皇帝确实耳根清净了不少,但时间一久,就有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他毕竟正是十几岁血气方刚的年纪,必然要找地方发泄自己旺盛的精力。

而这个时候,有两个人给他出了个好主意。

这两个人,一个是恭亲王的儿子载徵,他与同治的年纪相仿,对当时京城里各种玩处了如指掌,是个有名的纨绔子弟。

而另一个人,名字叫做王庆祺,原本他是京城广德楼饭庄里一个唱戏的,某次微服出宫的同治帝在广德楼吃饭时,恰好王庆祺上台,其唱腔让同治帝十分欣赏,因此就把他带回宫中,封了个弘德殿行走的职务,专门伺候同治皇帝。

这二人中,据说王庆祺经常给同治帝进献一些珍藏的“成人读物”,以供同治帝观赏和研究,而经常看这些东西,自然就会让血气方刚的同治皇帝按捺不住,这个时候,载徵就会带着同治皇帝换上便服,偷偷溜出宫去“找乐子”。去哪里“找乐子”呢?自然是著名的“八大胡同”。

众所周知,八大胡同是当时京城有名的风月场所,这里充斥着大量的各色特殊服务场所,也是当时王公贵族以及平民百姓最喜欢去的地方之一。

而同治皇帝来这里要干什么,自然不言而喻,不过,为了避免被也来这里的官员们看到,同治不敢去那种高档的地方,只能是找一些相对隐蔽且低廉的去处。

而就是因为如此,同治才会在不知不觉中,染上了花柳病。

这即是同治得花柳的来龙去脉,此种说法,多见于清末民初的闲书中,如《清代野记》、《十叶野闻》等,另外,在《清代野史大观》里,不仅有同治帝在八大胡同寻花问柳的详细描述,还有在他染上花柳病后,慈禧太后是如何反应的。

根据《清代野史大观》的记载,说宫里的太医在发现同治皇帝得了花柳之后,第一时间先请示了慈禧太后,不过,慈禧太后出于维护皇室尊严的目的,下令按照治疗天花的方式,来开药为同治治疗。

因此,同治皇帝才会由于药不对症,在不久之后病发身亡。

当然,这些都是坊间传言和部分野史中所记载的,而清廷官方的说法,则是说同治帝因“天花”而死。

那么,这两种说法,究竟哪一种才更接近真实呢?个人认为,同治皇帝应该是大概率死于“天花”。

在解释这个问题之前,先来说令清朝皇帝们“闻之色变"的天花到底是一种什么病。简单来说,天花是一种烈性传染病,最早的时候,天花叫做“痘疮”,只要它一出现,就会带走成千上万人的性命。

根据史料记载,天花第一次在中原地区出现,还是在东汉年间,当时有一支游牧民族的武装袭击南阳城,就是他们,将“痘疮”带了进来,因此,当时也称这种病为“虏疮”。

“痘疮者,发时头面及身,须臾周匝,状如火疮,皆戴白浆,随决而生,不即治,剧者多死。”---葛洪《肘后备急方》

当然,古人对付这种病症,并非束手无策,在唐宋时期,古人就已经知道利用“人痘接种”的方式,来防止这种病症的发生。

不过,当时的“人痘接种”可不是像现在这样,而是利用“以毒攻毒”的方式来进行化解。

具体的做法,是将病人长“痘疮”之处用针挑破,将流出来的浓汁灌入患病者的鼻腔之中,从而引发病人的轻度感染,以获取免疫的效果。

这种方式,在我们如今看来颇有些不可思议,但在当时,已经是一种比较先进的做法,靠着这种方法,不计其数的人保住了性命。

而到了清朝入关后,原本这种几乎已经销声匿迹的病症,再次死灰复燃起来,还被清朝人起了一个别致的名字,叫做“天花”。

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该病在发作后,浑身上下都会红肿溃烂,伤口多的犹如“天女散花”一般,因此才用“天花”一词,来委婉的表达病状。

像顺治皇帝就是因为患上天花而死,而在顺治临终之际,之所以选择六子玄烨,也是因为玄烨得过天花却活了下来,有了免疫能力。

而在康熙之后,清朝皇室对于天花的防治事项,还是相当重视的,毕竟这在当时可是能要人命的病,每一个皇室成员,对此都不敢掉以轻心。

说完什么是天花,我们再来同治皇帝的病。关于同治皇帝患病前后,记录最详细的,应该就是同治的老师翁同龢所撰写的《翁同龢日记》和《万岁爷用药进药底簿》二书。

根据这两本资料的记载,同治皇帝病情第一次发作,是在公元年12月8日。当时,太医李德立等人受召去为同治诊断,受召的缘由,是同治在前几日受凉,导致身上起了疹子。

一番诊断之后,根据太医的结论,翁同龢在日记中写到,同治皇帝被确诊为得了天花。接下来,就是按部就班的进行治疗,虽说天花被清朝的皇室视如猛虎,但经过多年的防治之后,还是有一定应对手段的。

除了相应的药石之外,当时的皇宫内外,还采用了一些超自然的方式,来帮助同治皇帝赶走这场病。

比如,在同治确诊的第三天,经同治皇帝同意,宫中传出诏令,命所有大臣在进宫时,都要穿上色彩鲜艳的蟒袍补褂,谓之为“易青衣”。

之所以这么做,是在清朝时,但凡遇上皇宫内有什么喜事,比如皇帝、太后等人生日,群臣们就会把平素所穿的青色绸缎官袍换为蟒袍,以表示喜庆和庆贺之意。

而如今同治皇帝得了天花,在当时认为这是一件好事,因为只有扛过天花,身体才会健健康康,所以,得天花在当时也叫“天花之喜”。

既然是喜事,那么自然需要庆贺,因此,官员们纷纷换上蟒袍,并且,胸前还系有一条红绢。除了官员,包括宫里没有官职的小太监,也在要求之下,换上了大红色的衣服,并且,还到处挂红联,总之就是张灯结彩。

另外,在这期间,群臣们所上的奏本,要外用黄衬,内用红纸,以示吉祥之意。可以说,当时皇宫内外,与过春节没什么两样,所过之处,皆是喜气洋洋,而这一切,都是为了为同治皇帝“冲喜”。

甚至,在同治皇帝确诊后的第十三天,宫里还从皇家道观中,请来了“痘神娘娘”,供奉在养心殿中达三日之久,前后的迎送仪式,“典礼极隆,仪卫甚盛”。

当然,这种宏大的场面,在我们如今看来颇不以为然,但在当时,人们对于像天花这种不能做征服的未知力量,也只有采取这种方式,意图达到控制危害的效果。说得简单一点,就相当于赌一把的意思。

但如此盛大的场面,并没有给同治帝带来好运,根据翁同龢的记载,在同治确诊的第十六天后,同治皇帝已经出现“腿痛筋挛,屈不能伸”的情况,而仅仅三天后,其腰部的痘就开始溃烂,轻轻一动,就会流出大量脓水。

“腰间溃处如碗,其口在边上,揭膏药则汁如箭激,前后温补并未见效。”---《翁同龢日记》

而到了一个月左右时,同治皇帝的病情进一步得到恶化,除了长疮的地方扩大为浑身上下外,脓水的颜色也开始转为白色,并且,太医在帮助同治挤出脓水时,还有一股极其难闻的腥臭味道。

而在翁同龢最后一次探望同治皇帝时,当时的同治,已经是“两颊肿甚,唇鼓色红”,并且,当时的太医还告诉翁同龢,说皇帝的病情,又引发了“走马疳”。

所谓“走马疳”,就是坏疽性口炎,这种病一旦得上,在一天之内,病菌就会破坏掉牙龈表面,以至于牙齿全部脱落,并且还会导致牙槽骨坏死等。

到了这个时候,人人都知道同治皇帝已经病入膏肓了,剩下几天的治疗,也就是采取一些温补的方子,来延缓生命而已。

终于,在当年农历的腊月十五,也就是年的1月12日,同治皇帝在极度的痛苦中去世。

从确诊到去世,前后一共有三十六天,在此前,作为御前大臣以及帝师的翁同龢基本上是全称参与了同治皇帝的诊治工作,因此,他的记录相对来说,应该是比较真实的。

并且,根据近代专家对翁同龢所著的《万岁爷用药进药底簿》一书的研究,从中发现同治帝从患病之初到最终去世,去病情发作过程与天花一样,都是先出痘,再痘破流脓,继而引发“走马疳”,最终因毒火而去世。

所以,同治帝的死因,个人还是比较倾向于是得了天花而死,而非什么梅毒。

当然,同治帝患病之前,确实经常在八大胡同寻花问柳也确有其事,包括前文所提到那个王庆祺,在同治帝死后,莫名其妙的被慈禧免了官职,清廷官方说法是他品行有亏,但具体亏在哪里,没人知道。

所以,就有了民间之人开始对同治帝死的这么仓促进行脑补,利用他的“劣行”,引申出同治帝是在寻花问柳的过程中,不小心染上了花柳病,最终才去世的。

不管是死于天花,还是死于花柳,总之同治皇帝是死在了十九岁,他的死,对于历史的进程来讲,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