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腔粘连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别一提陕西就只知道肉夹馍羊肉泡,这道美 [复制链接]

1#

作者:大狗

责编:晴宝

最近收视率最高的纪录片是什么?《千年陕菜》必须榜上有名。

人类文明起源在黄淮一带,而古时的西安便是黄淮一带的中心。

这也使得陕菜虽不属于“八大菜系”,却历经千年以来周、秦、汉、唐等传统饮食文化的洗礼,成为了天南地北菜肴的母菜系。

无论是西周宫廷宴中的炮豚;

还是在唐代被誉为“天下第一味”的葫芦鸡;

又或者是大家所熟知的羊肉泡馍biangbiang面;

看似粗犷的中原大地上,在烹饪菜肴的精致度上可一点儿都不含糊,处处暗藏着自己的绝活。

连陕西本地人看完都不禁感慨,原来自己对于陕菜知之甚少。

今天就来一起看看这老陕的土地上都有什么宝贝吧!

1:炮豚

豚,即大家日常所说的烤乳猪。

千年前,西周宫廷里最重要的事莫过于“食”。

宫廷菜式有数百种,而其中技艺水平最高的就是陕菜中的这道烤乳猪。

腌制乳猪是考验师傅手艺的第一步。

以盐搓洗乳猪表皮,不仅能入味儿,还能杀菌消毒;

再以砂糖与西凤酒反复冲刷,使之带有一丝老酒的醇香味道。

芝麻酱、豆腐乳等香料一样也不能缺,最后涂抹上一层金黄透亮的麦芽糖,这才能算腌好了。

长达两小时的烤制不仅是一场体力活,还要准确地掌握炭火的温度及其翻动的频率,火小了肉带腥味,烤不出芝麻点,火大了容易烤糊,猪肉带苦味。

好在老师傅早就将烤乳猪的手艺烂熟于心,猪肉的水分和油脂合奏出“吱吱”的声响,表皮变得红润而略带焦黄,香味浓郁。

彤红酥香的乳猪肉,稍稍沾点酱汁,入口带着一丝微甜,随后味道化开,肉香铺满口腔。

称其“国之美味”,“宴之珍品”毫不为过。

2:葫芦鸡

在唐代,葫芦鸡有着“天下第一味”的美誉。

鸡的挑选极其讲究,一定得是两斤左右的“倭倭鸡”,利用“三尖”预处理去其毒素,再浸入特制高汤中蒸煮,保存鸡肉鲜香。

蒸制后的鸡肉汁儿多肉嫩,此时用沸腾的油不断地浇淋整鸡,使得鸡皮起酥,呈诱人金色。

牙齿触碰酥皮的瞬间发出“卡吱”的声响,紧实饱满的鸡肉即刻与舌尖碰撞,口腔里充满着穿越千年而来的鲜香滋味。

嘬点小酒,再来一只也不为过!

鸡米海参

鸡米海参居然是陕西菜??在很多陕西人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将干制的猪婆参浸泡于鲍汁与清水的混合液体中,小火慢炖至海参呈软糯胶质状态。

待海参稍凉后,改刀切成约6厘米左右的块状,上笼屉蒸制10分钟左右;

浇入高汤熬煮的鸡肉粒,鲜味四溢,弹软适口,让人无法抵抗。

3:缸腌腊猪肉

许多经典的陕菜都以咸香口居多,因而质量上乘好盐在陕菜中总是起着重要作用。

陕西境内最大的盐湖——榆林定边苟池,盛产天然大青盐。

粒大质好,味道纯正的青盐,用来做当地的传统美食腌腊猪肉再好不过了。

找口本地人家自制的传统美食缸,将新鲜猪肉与大青盐浸入缸中,搅拌均匀,静置两个月。

出缸之后,与青红椒、酸白菜一起爆炒,肉香四溢,咸香鲜辣,滋味可口。

过年时候摆上一道,浓郁的陕北过年喜庆味儿就有了。

4:岩耳土鸡

岩耳生长于悬崖峭壁,采摘极为困难,因而是十分珍贵的一类食材。

往往需要有飞檐走壁的功夫,才能在绝壁悬崖间采摘岩耳。

岩耳有着“植物肉”的美称,在古时常常作为贡品给贵族们食用,甚至有用岩耳来抵缴粮食赋税的传统。

形似木耳,其味道爽脆而淡雅,与鸡鸭同煮,可吸取汤中的精华,入口之鲜美赛过人参与燕窝。

一碗岩耳鸡汤,夏季可生津止渴,冬季则滋补养颜。

5:奶汤锅子鱼

地道的大唐曲江“烧尾宴”中,最不可或缺的就是“乳酿鱼”这道佳肴。

所谓“乳”,即鸡、鸭、猪肉、猪骨等食材文火慢熬制的乳白色浓汤,随后加入鱼块继续煮到肉质酥烂,鱼汤便如牛奶般香醇而浓郁。

“烧尾宴”上的另一道狠角色,也是奶汤鱼的好搭配,有着十分文雅的名字——汤浴绣丸。

新鲜鱼肉、鸡肉与泡发的海参搅打成泥,后混入火腿与鱼肚里增添风味;

挤成核桃般大小的丸子,入沸滚的清汤汆熟。

被击打过的肉质纤维在高温的作用下变得紧实而弹牙,汤头的鲜味更赋予了其清香绵软的好滋味。

入口一刹那,大唐名士桌前雁塔题诗的春风得意仿佛就在眼前。

6:三秦套餐

陕西的肉夹馍,凉皮,冰峰被戏称“三秦套餐”。

肉夹馍即白吉馍夹腊汁肉,想要吃到好的肉夹馍,二者缺一不可。

半发酵面是白吉馍的主料,清油和面至面团光滑而不黏手,放置案板上醒足半小时。

这还不够,“打馍”才是真正的技术活。

一手拿擀面杖上下捶打,一手趁着敲打间隙快速翻动面团;

每个师傅都有自己的打馍节奏,要的就是一气呵成。

熟练的师傅一天得打好几百个馍,时常听见厨房里擀面杖与案板碰撞发出的“嗒嗒”声,面团一下摔在板子上的“咣当”声。

声音交错之间,一个个形状大小整齐划归的生馍就做好了。

打好的生馍胚得先在鏊子上烙到八成熟,再烤至微鼓。

上好的白吉馍烤好后如同满月般圆滑而无棱角,手指轻轻一掰外皮,便能听见酥脆的声响;

再用点劲儿掰开内里,一股热气冒了出来,谷物特有的香气被高温激发而出,在鼻腔内回荡。

单吃味道也是极好,内香软而不粘牙,外松脆却不干涩。

陕人吃馍讲究的是“热馍凉肉”,热乎儿烫手的馍有了,咱这腊汁肉怎么说?

取肥瘦相间的带骨肋条肉与秘制调料同煮半天,待肉中的脂肪融于汤中,而此时瘦肉也松软的恰到好处;

猪肉纤维吸饱了汤汁精华,香料赋予其一丝木质柴火香气,饱满而晶莹剔透的肉块,在食器内晃晃荡荡,诱惑着人最原始而本能的欲望。

师傅早已看透食客眼神中的垂涎,快手斩碎那琥珀色的尤物,置于柔软雪白的熟胚间。

有机会来上这么一口,那也太幸福了!

如果肉夹馍是老陕不可或缺的正餐主食,那凉皮儿就是炎炎午后的必备小吃。

每年立夏节气来临,凉皮小推车便出没于大街小巷。

弹软适口的凉皮盛在不锈钢托盘里,积如晶莹的冰砖城堡,光看着都让人觉得凉爽惬意。

一碗凉皮一瓶冰峰汽水,一下午就这么惬意地过了。

7:牛羊肉泡馍

肉夹馍吃起来快速简便,大家常常提溜着边走边吃。

泡馍就不一样了,“掰馍两小时,煮馍五分钟”的传统使得泡馍成为了陕西人的社交必备品。

一大早,泡馍馆子刚开门,一群老食客便进门了,别人泡茶馆咖啡厅,咱泡馍。

空碗和馍的位置早已熟练,随手拿俩,找一板凳坐下就开始掰馍,顺便跟隔壁桌的朋友闲聊,没半小时这馍绝对整不完。

掰得差不多了,招手让伙计“克里马擦”(迅速)地把碗端走。

加汤、煮馍,伙计手法凌厉,不过五分钟,香气扑鼻的泡馍已经上桌了。

干吃馍总也腻得慌,这时就要让我们的配菜登场了。

糖蒜一直以来都是吃馍的最佳伴侣,不整两口蒜,总感觉少了点味儿。

外表微黄似玉,内里清脆爽口,甜酸适度,入口即刻化渣。

另一搭配则是鲜椒酱,新鲜辣椒混合盐、酒入缸腌制几周,辣劲儿温和。

拿筷头挑一小疙瘩置于碗中央,扒拉扒拉四周的馍粒儿与之混合,再加一小撮香菜,这碗泡馍才能拥有它的灵魂。

8:biangbiang面

“陕西八大怪,面条像腰带”,别的面条论斤称两,biangbiang面得问你想吃“几根”?

第一次上西安吃biangbiang面,端上桌来的碗比头还大,里面不过就两根面,却分量十足。

biangbiang面宽有二三寸,长约1米,厚度与硬币差不多。

想用筷子夹断它可太难了,biangbiang面劲道十足,稍微滋溜一口,整个嘴都能塞满。

吃之前需先淋上热油,使得面皮上覆盖着一层金黄外膜;

辣椒在高温的催化下由鲜艳转为暗红色,隔着屏幕都能闻到香气萦绕在身旁,这就是吃面的最佳时刻。

头埋到碗里吸溜着吃,此时也只能用一句老陕的方言来表达内心了。

“美滴很,美滴很”!

找一个空档的假期,上趟西安,学着老餮们早起去泡馆儿、掰馍,和同桌客人闲聊心事;

在中午点份“三秦套餐”,体验一下当地人最好的那一口;

晚上和三五好友约顿面条,酒足饭饱后上老城墙那头散散步,惬意十足。

老陕的菜肴和这片土地一样,背后都有属于自己的历史和故事,都蕴含着一代又一代人对于美食的心血与精益求精。

《千年陕菜》为观众揭开了五千年历史沉浮中人类最早的饮食文明,也将陕菜的魅力深深地植入了你我的心中。

如此有滋有味的陕菜,怎能让人不爱呢?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