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腔粘连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这个ldquo疙瘩rdquo不简 [复制链接]

1#
北京白癜风哪家医院好 https://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受访专家陈汝福教授记者陈美娟

刊于《秋光.长寿生活》总第期

李大爷每年体检都会做个腹部B超,看一下肝胆脾胰的情况。今年的报告单上忽然多出了“胆囊息肉”四个字。听说这有癌变的可能,立刻,李大爷感觉到胆囊的位置一阵酸痛,难道真的胆囊出了问题?该怎么办?会变癌吗?要手术吗?

近年,随着人们体检意识的增强,以及影像检查技术的进步,人群中发现胆囊息肉的比例越来越高。有人觉得不痛不痒、置之不理;有人听说会癌变,瞬间胆子都吓小了。到底该咋办?专家告诉您!

这些人要小心!胆囊息肉可能悄悄来袭…

●什么是胆囊息肉?胆囊息肉是一类胆囊壁向腔内呈息肉样突起的病变,通俗来讲,就是胆囊壁长了个“小疙瘩”。可以单发,也可以是多发的。

●哪些人更容易生胆囊息肉?“胆囊息肉可能与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和胆固醇代谢紊乱有关”,陈教授介绍说,“吸烟的,肥胖的,不吃早餐、进食不规律的,经常饮酒的,喜欢食用高胆固醇食物(如肉类、海鲜、内脏等)的,作息不规律、熬夜、压力大的,运动少的,大于60岁的”等都是胆囊息肉的高发人群。

●胆囊息肉会有什么症状?陈汝福教授表示,大部分胆囊息肉患者无症状,一般都是体检偶然发现的。如果息肉比较大,可能部分人会有上腹部疼痛、消化不良等不适感;如果息肉长在胆囊颈部,随着息肉长大,会嵌顿胆囊管并影响胆汁排空,则会引起强烈的胆绞痛症状。总而言之,胆囊息肉大部分都不会引起不适,一般体检偶然发现,发病率约1-9%

哪种胆囊息肉更危险?专家教您“三步”判别

●看数量研究证实,单发性胆囊息肉的恶变率大于多发性胆囊息肉。

●看类型不容易恶变的病理类型:胆固醇息肉、炎症性息肉。一般是多发性息肉,迄今未见恶变报道。可能会恶变的病理类型:腺瘤样增生、腺瘤、腺癌。腺瘤样增生也叫胆囊腺肌症,有恶变可能。胆囊腺瘤,恶变率达10-30%。胆囊腺癌则本身就是恶性肿瘤。陈教授表示,息肉的类型一般可以通过B分出来,主要看回声强度,例如胆固醇结晶形成的息肉回声强。如果B超分不出来,可以用增强核磁共振等检查来帮忙。但也不是所有的息肉都能一下子搞清楚是什么性质。据陈教授经验,70%的胆囊息肉都属于胆固醇息肉或炎症性息肉,和癌没啥关系!

●看大小息肉越大,癌变的风险越高。主要是通过超来观察,息肉≥1厘米,恶性风险较高。有报道显示,超过1厘米的胆囊息肉癌变的几率超过30%。如果息肉大于1.5厘米,癌变率超过60%。如果息肉大于2厘米,几乎直接可以认为是恶性的肿瘤。

切不切?怎么切?

治疗息肉有没有“神药”?

陈教授明确表示,就胆囊息肉这一疾病而言,要么手术切除,要么随访观察。除了胆固醇性息肉还可以通过利胆等药物治疗外,其他息肉没有可以治疗的药物。

“随访”还是“手术”?陈教授认为“要根据病人的症状、息肉的大小和位置等情况具体分析”。1.胆囊息肉小于5mm,一般建议半年到一年复查腹部B超即可。2.胆囊息肉5-10mm,无症状者,仍是建议半年到一年复查腹部B超;如果发现息肉持续性增大且生长过快(6个月大于3mm)的,建议手术治疗。陈教授指出,“如果短期内增长迅速,不一定要等到息肉超过1厘米,可以更早地进行手术治疗。真正的良性息肉样病变,增长的速度非常缓慢。如果有恶变的倾向,或者已经早期恶变了,它会在一定的时间内增长较快。”。3.若经诊断,认为息肉确实引发腹部不适症状,合并胆囊结石、胆总管梗阻、复发性胰腺炎的,也可考虑手术治疗。胆囊息肉蒂粗大,位于胆囊颈部的,也应积极手术治疗。4.影像学提示恶性可能极大的息肉,胆囊息肉大于10mm,无论有无症状,均建议手术治疗。5.病人因胆囊息肉思想负担重,影响工作生活的,也可以考虑手术治疗。

单纯摘除息肉还是胆囊全切?手术治疗包括保胆胆囊息肉摘除术和胆囊切除术。胆囊息肉较小、年龄小于50岁、无合并结石这可以选择息肉摘除术。然而,据陈教授经验,胆囊息肉摘除后存在息肉复发可能。一般建议患者选择胆囊切除。

“很多人认为切除胆囊后就没有胆汁了,会影响以后饮食消化。事实上,胆囊的功能是储存和浓缩胆汁,而肝脏才是生成胆汁的器官,切除胆囊不代表以后没有胆汁。当然胆囊切除后,胆汁的排空功能短期内有影响,因此,术后三个月内应清淡饮食。三个月后则可恢复正常饮食,但要忌暴食、太油腻的食物。”陈教授解释。

目前一般通过腹腔镜切除胆囊,在腹壁上切开3个小孔即可操作,甚至也有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微创手术,创伤小,患者恢复快。如果患者心肺功能良好,可耐受麻醉,均可进行手术,术后一般2天即可出院。

预防胆囊息肉,“要规律饮食、吃好早餐!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少喝酒、不抽烟等。说起来简单,关键还是靠自觉”,陈教授忠告大家。

看往期“名医专访”精彩文章,请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