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分泌性中耳炎多发,而且该病在孩子发育过程中好发,发病率高,为儿童耳鼻喉最常见疾病。
分泌性中耳炎,又名中耳积液,是以中耳内粘液或液体积聚为主要特征的一种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可造成儿童的听力损失,影响言语语言发育,应高度警惕和及时观察治疗。针对大多家长关心的儿童中耳炎问题,本文进行了专业解答。
1引起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病因有哪些?
儿童分泌性中耳炎,主要在患儿感冒、鼻炎等上呼吸道感染后继发。该病好发于儿童,主要与小儿特殊的鼻咽部解剖结构有关。我们人耳的鼻腔与中耳腔通过鼻咽部的咽鼓管进行相通,起着调节中耳气压及分泌引流的作用;但是与发育成熟的成年人相比,儿童的咽鼓管相对较短、宽而平直。如下图1所示。
因此鼻咽部的细菌或病*,及其它分泌物易经咽鼓管逆流进入中耳而引发炎症;加上部分患儿在感冒后引起鼻塞、鼻涕不适时,常进行不正确的擤鼻涕,更易将鼻腔内或鼻咽部的细菌或病*通过咽鼓管吹入中耳腔内。对于婴幼儿来说,哺乳不当容易逆乳,特别是取平仰卧位用奶瓶人工哺养者,逆乳时乳汁留积于鼻咽腔,往往容易经咽鼓管进入中耳引起中耳炎。
图1:儿童与成人的咽鼓管比较显示:儿童的咽鼓管相对较短、宽而平直;因此鼻腔内或鼻咽部的细菌或病*容易通过咽鼓管吹入中耳腔内,引发中耳急性感染,导致中耳炎。
2分泌性中耳炎有哪些临床表现?
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耳闷、耳胀和听力下降;但儿童往往不能很好的描述这些症状,尤其是尚不会讲话的婴幼儿。
因此,如果家长发现:婴幼儿出现反复抓耳、拍耳朵、易激惹、烦躁、对正常对话反应差甚至无反应;学龄期儿童对父母的呼唤不理睬,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看电视时音量放得很大等异常现象,结合患儿前期感冒或鼻炎等上呼吸感染的病史,基本可考虑该病。出现上述临床症状,家属应医院就诊,根据病史及专科检查,结合鼓室导抗图,为平坦型B型曲线(下图2)和声反射、耳显微镜或内镜检查等可以明确诊断。
图2:听力检查,声导抗显示为一条平坦直线,表示中耳腔内存在积液。
3分泌性中耳炎会导致永久性听力下降吗?
分泌性中耳炎是可治愈的一类儿童常见病和多发病,但是对于发病时间较长,没有进行积极治疗的分泌性中耳炎,由于长期的中耳积液不能排除,加上中耳内负压,最后导致鼓膜内陷,粘连,鼓室硬化,并最终导致永久性的听力下降及遗留下耳闷或耳鸣的症状。因此及早发现和积极治疗非常重要,在进行规范化的治疗后听力下降可以达到完全正常的水平。
图3:分泌性中耳炎鼓膜象:鼓膜内陷,似琥珀色或胶冻状;随着病程延长,鼓室可出现粘连,导致听力出现永久性下降。
4分泌性中耳炎有哪些治疗方法?
分泌性中耳炎急性期主要采取药物保守治疗,临床可以采用一些粘液促排剂,鼻减充血药进行针对性治疗;对于可以配合的儿童,可采取鼓膜穿刺吸除鼓室内的积液。首次就诊确定为分泌性中耳炎后,每2周复诊一次,保守治疗3个月,大部分患儿经保守治疗可恢复正常。目前研究表明,经过保守治疗有50%的患儿在1个月内恢复正常;有80%在3个月内恢复正常。
5分泌性中耳炎何时需要考虑手术治疗?
分泌性中耳炎经系统的反复多次保守治疗未见好转,持续3个月以上伴有听力减退和其他症状持续或复发分泌性中耳炎伴有高危因素,如存在永久性听力下降、言语发育迟缓或障碍、自闭症、腭裂观察期间较好耳的听力水平为40dB或更差长期OME出现了耳痛、不明原因的睡眠障碍和合并急性中耳炎反复发作等情况下需要考虑手术治疗。
手术的方式有鼓膜切开、打孔、鼓膜置管术,合并腺样体肥大,可同时行腺样体切除术。术后常规放管1年至1年半;术后2周复诊一次,以后可1-3个月复诊一次,保持耳道的干燥,忌进水。同时在随访的过程中要积极对引起分泌性中耳炎的病因进行治疗,如腺样体肥大、鼻窦炎、过敏性鼻炎等。部分患儿出现鼓膜置管脱出或取管后复发,可以考虑再次置管并可一并行腺样体切除术。
6儿童分泌性中耳炎如何进行有效地预防?
因儿童分泌性中耳炎较多由上呼吸道感染引起;所以最佳的预防方式就是加强体质,尽量避免出现感冒等上呼吸道感染;同时在上呼吸道感染后出现明显脓涕时,尽量避免捏鼻吹鼻涕的动作,可减少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生。此外对于已经发生分泌性中耳炎的患儿可以推荐加强咀嚼及吞咽动作的次数,如咀嚼口香糖(保证安全的情况下使用),和做压耳动作,通过增加耳道内压力,间接引起咽鼓管的开放,有利于积液的排出。
分泌性中耳炎是儿童常见疾病,也是引发儿童听力下降的最多见的原因之一;但同时又是一个通过积极治疗可以痊愈的疾病。
总之,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及时准确诊断和早期有效干预,是保护儿童听觉健康的重要举措。
推荐阅读:
治疗急性化脓性中耳炎,了解这些更重要!
孩子感冒后,抓耳挠腮,听力下降?!可能得了这个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