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白癜风医院 https://m-mip.39.net/nk/mipso_4429412.html美国一项最新研究发现,近些年来南极洲冰川融化速度比40年前快约5倍,此前认为比较稳定的东南极洲冰川也在大量融化。
加利福尼亚大学欧文分校的一个研究团队利用航拍图片、卫星测量和计算机模型,分析了南极洲冰川自年以来的融化情况,结果发现,融冰速度近些年来急剧加快。研究人员在最新一期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发表论文说,自年以来,南极洲的冰以每年亿吨的速度损失;20世纪80年代,这一速度为每年亿吨。
另据美国国家冰雪数据中心的数据,截至1月1日,南极洲大陆周围有万平方英里(约万平方千米)的海冰,这是自年有记录以来1月份最小的面积。今年南极海冰的范围低得惊人,不仅在罗斯冰架附近,而且在整个大陆的大部分地区都是如此。
啊啊啊,南极海冰减少了那么多,是和全球变暖有关吗?为什么观观并没有觉得北京变暖,南方的小伙伴也在哀嚎靠一身正气取暖,网上关于南方冷还是北方的冷争吵还是很热闹……
入冬以来,“忘穿秋裤”比“望穿秋水”更能引发共鸣。但此刻居然看到南极海冰减少的新闻。这个世界怎么了,到底南极现在是个什么情况,难道不冷了吗?!求知欲爆棚的观观要找身在南极的自堃记者聊聊——
观观问我南极有多冷,我却只想告诉你南极有多热。
现在是南极夏季,处于极昼期间,1月10日的中山站白天最高温度可达零上4℃~5℃。穿着企鹅服干活,保证你体内“蒸桑拿”。
1月10日的中山站。
俗话说“春江水暖鸭先知”,到了南极就是“冰海水暖海豹知”,下图是中山站附近海冰上的海豹,可以看到它已经在“服装换季”了,褪去了冬日的厚毛,留起了“短寸”。
不光海豹觉得热,就连在中山站附近的内陆出发基地干活的队员也觉得热!下图驾驶雪地摩托的队员将企鹅服脱掉了一半,穿短袖上衣才配得上南极的夏天!
下图是中山站堆放货物的广场,可以看到积雪已经融化成雪水,像一条条小溪在裸露的地面上流淌。
所以,南极中山站的夏天,真的不冷!欢迎身在北京寒潮中的同事们赶快来南极度夏。
不过,内陆出发基地夜间的温度还是很低的,零下15℃左右。有队员发现刚刚运上去两天的盒装牛奶,再打开饮用时里面已经冻成了“奶冰”。
南极鲜奶冰激凌要不要了解一下?反正记者嚼了一块——奶味没有,冰味十足。
自堃记者是把南极当三亚了吗,还邀请大家去度夏!为了佐证他“南极夏天不冷”的说法,他也是够拼的,还写了一段南极版“动物世界”——
南极夏季繁殖季
南极的夏季到了,大雪原上的生命也迎来了繁殖的季节~
12月中山站白天最高温度已到零上5℃,站区附近的海冰开始融化,海豹也经常出没在冰裂缝附近,暖暖地晒着日光浴。
下图是中山站的后山是一处鸟类繁殖地,洁白的雪鹱常常在这里比翼双飞,有的已经开始孵化爱情的结晶。
中山站后山也是另一种中山站常见鸟类——*蹼洋海燕的繁殖地,这种鸟也被称为威尔逊风暴海燕。据34次南极考察越冬队员妙星介绍,下图是两只在去年繁殖期间死去的风暴海燕,它们的尸体在极夜中保(冷)留(藏)了下来,其中一具尸体旁还有一枚未孵化的卵,昭显出南极自然环境的严酷。
下图是一只正在巢区附近活动的风暴海燕,它不久也将开始孵化新的生命。愿这些美好的生灵在南极生生不息!
感谢*老师,不,感谢王自堃记者的介绍。观观简直想对他说:“我谢谢你。”
因为,自堃记者又发来一段证明南极没有东北冷的视频——
好吧,观观之前看过在东北泼水成冰的照片,都是这个样子的——
没想到被现实啪啪打脸,但作为一只杠精,观观还是不服气——观观要说,自堃作为一位没在南极越冬也没到达南极内陆的记者,不足以谈南极有多冷。
现在,有请32次队中山站越冬队员强海飞讲述中山站的冬天有多冷——
中山站冬天的冷
南极的寒冷是“双重”的冷,气温低和风大,所以南极是寒极,也是风极。
中山站冬天的温度最低可以达到零下40℃,而风力最大也超过每秒40米。冬天风多,有一半天气在刮风,风会带走人体热量,直接导致体感温度下降超过5℃。最冷的天是那种极夜时候的“晴天”,看不到太阳,天上没有云,刮着小风,人走在外边真正在体验什么是沁心刺骨的冷。
队员都会尽量减少出门,如果出门提前做好防护是必须的。但出去不过5分钟,脸上裸露的皮肤就麻木了,感觉说话时嘴也不听使唤了。呼吸的气流很快会在面罩上结霜,向上的水汽凝结在眼睫毛上,眼睛稍微一眨巴,上下睫毛就粘连在一起了,扯的眼皮疼。虽然如此,但又得不停的眨眼,不然感觉眼球冰凉,眼睛里的泪水都会冻住。鼻腔里吸入冷气,也会迅速结冰,鼻毛被冻住,稍微动一下,也是被拉扯的生疼。
因此,尽管冬季的中山站经常有绚丽的极光出现,我们也不经常出去拍照。大风低温让人在室外待不住,而拍摄极光通常需要保持一个姿势几分钟不动……
极光下的中山站六角楼。穆连庆摄
接下来有请29次队昆仑站队员高悦讲述南极之巅有多冷——
昆仑站的冷
南极是地球最干燥、最寒冷之地,是当之无愧的“寒极”。年7月,科考队员在俄罗斯沃斯托科考站测得温度为零下89.2℃,刷新了全球历史最低温记录。
坐落于南极冰穹A的中国南极昆仑站是我国最冷的科考站,海拔近米,年平均气温低于零下50℃。在那里,没有憨态可掬的企鹅,没有雄伟壮丽的冰山,只有低温酷寒、高原缺氧。
科考队员到底是怎么样抵御这样的极寒天气?他们平时又是如何生活的呢?他们有自己抵御严寒的法宝和武器。零下30多摄氏度是昆仑站夏季常见的气温,站里深冰芯钻探房的温度比站区还要低上10℃~20℃。为了防寒,队员进行科考作业时经常要贴许多暖宝,又穿上连体防寒服,可没过多会儿,全身就像被冰镇一般。有时拿起相机拍照,仅仅几分钟,相机就被冻出了故障,明明充满的电池,却因为低温显示没电了。昆仑站里流行一句玩笑话:“如果你冻得受不了,就到外边零下30℃的地方暖和、暖和”。
在南极内陆考察,用水成了一大难题。由于温度太低,别说不方便携带很多水进内陆,即使带水过去也会冻成冰。
因此,队员们所有的生活用水都是用冰雪烧成。挖雪烧水,听起来诗情画意,但这活儿并不轻松,往往费了半天的劲儿,挖了很大一桶雪,化成的水刚刚够喝。因此,在南极内陆,队员们洗个脸都很奢侈。只有在春节,多烧一些水,大家洗个头当作珍贵的礼物送给自己。因此,昆仑站留下一个传统,那就是剃光头,因为剃了光头就可以少洗头,从而节省水。
吃饭睡觉都在车里或者生活舱里,有暖气,还比较暖和。在内陆行进途中,在室外作业期间,如厕都是一个不小的考验——大家都尽可能地忍着,酝酿好了实在憋不住了才出去方便。没有城市里的洗手间,就是一望无际的冰盖,找个地方快速排泄,再用雪掩埋。如果在基地,还有一个“厕所”——挖一个小雪坑,在周围用3块木板挡上,但用队友的话说“三块木板主要是心理安慰作用,都是大老爷们不用遮羞,指望它挡风就更不可能了!”因此,大家在内陆如厕都是“速战速决”,绝没有人捧着本书或者手机蹲半天(当然手机也没信号,还可能冻关机!)。
“最冷零下89℃,到零下30℃的地方暖和暖和……”
观观感觉全身都被冻住了,“妈,我最厚的秋裤呢?!”
好在没相信自堃去南极度夏,同样是夏天,昆仑站比中山站冷这么多!
亲爱的读者朋友们,虽然咱们不能亲眼看到南极海冰减少,但是咱们对于南极中山站的夏天有多“热”和昆仑站有多冷总算有了概念。
看完这篇文章,是不是感觉自己比昨天更博学一些,又超越了昨天的自己?
先别忙着给自己鼓掌,快去下单买秋裤吧,毕竟冷空气随时可以任性地“盘”你!
(中国海洋报记者 王自堃高悦;通讯员强海飞)
(编辑:吴琼审核:兰圣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