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头条号:周易参同契时间养生
气功是根据中国哲学发展而来的,是道气哲学的实践。气功最紧要的是对气的理解。依中国式宇宙生成论,道生元炁,元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分化为阴阳二气,阴阳二气随四时运化,又变生五行之气。大宇宙的本质是气,人体小宇宙的本质也是气。人活一口气,气又分为先天气和后天气,先天炁是元气、真气,后天气有体外之空气、体内的宗气、卫气、营气等等。《*帝内经》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医家最重视元炁、真气,以之为人体大药,扎针灸也要讲究“得气”。武术家重视内气,以之为内力的根本,有“内炼一口气,外炼筋骨皮”之说。而道家、儒家,用炼气养气方式而修身养性,以证得宇宙本体。虽然各家目的不同,共同之处都是要炼“气”的功夫,既要炼后天气的呼吸之气,又要炼体内元炁、真气。所以“气功”名称是因其在炼功中可以感受到,作为人体生命活力的“气”,在体内的产生、运行和作用而得名。对这种“气”的体验,国外科学家认为也是神秘体验范畴。和通常的心理幻像神秘体验不同,“气”体验是人体内气能量运动的体验,是宇宙气能量的体验,最终是大、小宇宙,内外之气能量合一的神秘体验。所以气功不追求心灵幻觉的那种神秘体验,并且以之为走火入魔的征兆,气功追求的是气能量沿经脉循行的神秘体验,即所谓的打通大、小周天。战国时期的《行气玉佩铭》向人们形象地描述了体内“行气”的神秘体验。郭沬若把45个铭文译为:“行气,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则退,退则天。天几舂在上,地几舂在下,顺则生,逆则死”。中医科学院张维波研究员认为,气功是以气意识活动、调息、调身等方法对人体中的气及气血运行的通道(经络),进行调整的锻炼活动。气意识是以气感,气想象为主的意识活动,如领气,采气,捧气等,所以它是不同于一般的心理暗示活动,其特点在于意识的觉知是以一种连续的、流体状的形式出现。而气功锻炼的目的是对气和经络的锻炼,这里的气包括人体的内气、呼吸之气和自然之气,这就将气功与一般的体育锻炼区别开来。在《灵枢·病传》中,直接提到了导引行气的概念,认为它是与刺、灸、按摩等方法并列的一种调理经络的方法。《*帝内经》以为,“经络者,所以决生死,处百病,不可不通也”。所以,中医气功最初就是医家的一种疏通经络、调理百病的方法,而不是宗教中成仙成佛的法术。张维波研究员认为,气功的功法成千上万,但基本原理离不开培育元气和疏通经络两大方面。培育元气包括外采天地之灵气(通过意念和呼吸),内炼精化气等,最终结果是在体内产生一种能量或信息的物质,这种物质的存在不但能通过感知证明,也能检测到。内气的感知与经络现象中的循经感传有许多相似之处,如酸麻胀感,更多的是热感,同时伴有舒服的感觉。可以猜测,这种物质是与产生循经感传的物质非常接近的东西,即一些高活性的分子,像激素类分子。气功锻炼的操作内容是三调,其中调身是调节肢体活动,调息是调节呼吸活动,调心是调节心理活动。气功锻炼的操作目的是三调合一,既是生理的也是心理的,是身心互动中达到融合为一境界后,最终要达到天地人融合为一的天人合一境界。下面从三调角度来分析气功的原理。
调身
调身指调整身形,促使肌肉的紧张度降低而进入放松状态,这样肌肉的间隙便会增大,阻力降低,有利于组织液在经络中的流动。有人说听音乐、看电影、运动等都使人放松,真是这样吗?我们认为这些活动都是放松,但主要是心理的放松,但是单纯的心理上的放松并不能使所有的肌肉都放松。由于我们骨骼间架的结构所决定的姿势已经形成了一种贯性的姿势条件反射,使得我们一部份肌肉常处于无意识的紧张收缩状态。而长期的肌紧张导致的肌粘连,又可造成一部份肌肉持续硬化,造成调控能力降低。气功锻炼调身首先采取一种固定姿势如静坐、站桩方式调整身心,让意识专注在身心上,身心互动,逐个部位闭目内视扫描,如三线放松法,这样在固定骨架姿势中,身心互动,使身心合一而凝为一个整体,达到《*帝内经》所说“肌肉若一”状态,使全身骨架姿势“静如山岳”,这样就形成了全新的神经肌肉反射系统,这种全身骨架姿式静张力,促使人体的骨骼结构发生改变。这就是有些老人通过静坐、站桩,使多年驼背变直的原因。在静中完成调身后,下一步可在动中调身,通过动功,把静中形成的全身骨架的那种静张力平衡带到动中,使在动中全身骨架姿势也保持静张力平衡,在动中也达到“肌肉若一”的状态。这就是动静如一的境界。在运动中的调身而放松,能够改变运动神经系统的突触连接形式,可使肌纤维的排列和粗细发生改变。在气功动功的锻炼中,全身均匀慢速的肌肉运动对肌肉中的组织液产生了一种推动力,再加上意念的导引,可有效促进组织液在经络中的流动,这就是导引行气。通过动静如一的调身锻炼,外周经络和经络中枢都发生了改变,这样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行走坐卧,身心合一,“肌肉若一”,都不会紧张,随时随地处于气功的放松态了,那么调身的目的就达到了。
调息
调息即调控呼吸方式(胸式、腹式)及气息变化(强弱、粗细),其目的是孕育和引导内气,俗称炼气。现代科学研究表明,调息可以调节自主神经系统中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张力,从而可以调整相应的内脏组织器官的功能。常人的呼吸方式多是胸式呼吸,所以气功调息的首要一步就是形成腹式呼吸,先回到婴儿自然的顺腹式呼吸方式,等功夫纯熟后,就可以炼逆腹式呼吸来激发调动内气的运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的形成丹田呼吸,最后达到胎息和体呼吸境界。所谓气功以炼气为主,调息是关键,首先是通过改变外呼吸,达到培育和调控内气的目的。气功调息的第一步是形成深长细匀的腹式呼吸。顺腹式呼吸,通过膈肌推动腹部有节律的起伏,可以活动到我们平时很少活动到的腹部肌肉和经络,肌肉的节律性收缩使得肌肉间隙经络中的组织液得以流动,使得其间的死水就变成了活水,并且还使肌肉的弹性和活力得以保持,可消耗多余的脂肪,减少组织液流动的阻力。逆腹式呼吸需要专门指导和训练,气功中运气行小周天时,常用逆腹式呼吸法来推动内气运行。逆腹式呼吸在吸气时膈肌上升,下丹田部位收缩下陷,组织液(内气)受到丹田挤压,向下向后,内气就会穿过会阴,进入督脉。在呼气时,膈肌下降,意念将内气从颈部开始顺着任脉向下导,丹田鼓胀,组织液(内气)又重新聚集到下丹田的组织间隙中。这样,由调呼吸引起的丹田部位的节律性运动可刺激该部位的神经和腺体,使其分泌活性物质,而这些物质又和组织液混和,通过奇经和十二正经,即大小周天而传遍全身。这些物质,也就是《内经》中指的真气,《灵枢·刺节真邪》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在腹式呼吸收缩到一个点上就形成丹田呼吸,如果这个点收缩到脐上,就可形成以脐为中心的脐呼吸也就是胎息了。中医气功认为,呼吸在心肾间,一往一来,一上一下,只要心肾相交,水火既济,产生冲和之气,就能阴阳调和,百病不生,这心肾相交,水火既济一形成,就会在心肾之间形成内呼吸,而外呼吸也就停止了也,胎息就是这样形成的了。在中医古籍敦煌医书的《呼吸静功妙诀》就记有这样心肾相交的呼吸之工,其曰:“人生以气为本,以息为元,以心为根,以肾为蒂。天地相去八万四千里,人心肾相去八寸四分。此肾是内肾,脐(内)一寸三分是也。中有一脉,以通元息之沉浮。息总百脉,一呼则百脉皆开,一吸则百脉皆阖。天地化工流行亦不出呼吸二字。若人呼吸常在于心肾之间,则血气自顺,元气自固,七情不煽,百病不治自消矣。每子、午、卯、酉时,于静室中,厚褥于榻上,脚大坐,瞑目视脐,以绵塞耳,以意随呼吸,一往一来,上下于心肾之间,勿亟勿徐,任其自然”。可知,心肾相交,其实就是形成以内肾(脐内一寸三分)为中心的呼吸法,炼成脐呼吸自然就心肾水火既济了。而脐呼吸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胎息了。而对于胎息,张维波研究员通过研究指出,“处于胎息状态时,肺脏的主动呼吸已经基本停止,氧气的摄取和二氧化碳的释放主要经皮肤完成,这种经皮肤释放的二氧化碳称为经皮二氧化碳释放量。笔者的一项实验表明,在屏气的时候,经皮二氧化碳释放量明显增加,说明经皮肤释放的二氧化碳可在肺呼吸停止后代偿性增加。如果此时配合毛孔、皮缝的开合与肌肉紧张形成的压力变化,则可以交换更多的气体。另外,肺的主动呼吸虽然停止了,但肺脏内的气体仍可通过鼻腔和气管以弥散的方式进行交换,甚至可能存在类似自动充气垫原理使肺内气体流动的动力源,气功书籍中形容此刻“鼻管如迎风状”,这就是说并没有肺脏显在的呼吸运动,空气仍然可自动进入鼻腔,这些气体的交换可维持人体最低的代谢需要”。可见,前人所说的气功中胎息和体呼吸的存在,在某种程度上是可能的。我们认为,在腹式呼吸基础上,形成丹田呼吸,丹田充实又形成了脐呼吸即胎息,这样内气不断的凝聚,内气就会向周身弥散,整体的气感就形成,最终内气弥散出体外与外界天地之气融为一体,这就是天人合一的“体呼吸”境界了。可以中医气功的精髓就在于此,神秘的“气”体验就是这样而来的。
调心
调心就是改变我们日常意识活动的内容和方式,进入气功境界的所需的意识境界,也称炼神、炼己、炼意等。一般日常生活中的意识活动属外向性的,主要是发挥意识向外的认知功能,而意识这种向外认知功能主要是为了解决机体与环境的矛盾,使机体更好认识、适应和改造环境。然而意识除了有向外认知的功能,还有向内对身体的支配控制功能。但在意识的发展演化过程中,意识向外认识功能得到巨大的发展,而向内的控制支配功能几乎没有得到发展,有些方面还在退化。著名养生学家杨玉辉教授认为,我们认识自身和外部环境的目的还是要服务于我们的身心,更有效地控制和支配自己的身心。如果不能控制支配自己的身体心灵,任何向外的认识都是没有意义的,只能是徒增烦恼和痛苦。只有意识对自身的控制支配功能强大,人类也才能更有效地适应和改造外部环境。中医气功锻炼的目的是促进人体自身能力和健康水平的提高,所以调心首先要把意识活动的向外转向内在,调心的过程就是意识回收,专注在身体上,进而专注在意识本身,而意识本身是虚无不实的,意识回到本身感知到本身的虚无,那么意识最终就进入虚静状态了。因此,调心的最终目的是为入静。但这种入静并不是催眠般的不觉知,而是开放性,人和宇宙天人合一式的体验,自我意识的扩张,小我并入大我,天人一我。这种体验不只是心灵意识层面的,而是身心同时体验的,气功者有天人整体的“气感”,可以感觉天人共呼吸。就是西方科学家所说的“神秘的气体验”。调心使意识转向内在而达到入静的过程,一般经历意守呼吸、意守丹田、存想几个阶段而达到入静状态。由于呼吸是一种半随意的生理活动,是身心之间的纽带,所以意守呼吸而调息是意识由外在环境回收转向内在的良好过渡形式。意守呼吸,等到心息相依后,一步步就由动守变为静守,把目标点指向体内具体位置,一般是意守丹田,为什么意守丹田呢?因为丹田是人体藏精气的地方,所以意守丹田主要是调养化生人体元气。意守丹田的同时可以存想,使意识更加专注内在,存想是通过意象思维来促进放大意念,使意识的内在感受性增强,加速得意和得气过程。比如,守下丹田就可以坎卦之意象来诱导下丹田产生特殊身心效应(得药)。然而,得意忘象,调心目的是为了入静,所以等意识完全收回到体内,身心合一后,逐渐的淡化意守和存想的对象,使意识专注自身的虚无,直接转入虚静状态。也就是直接进入道家的“炼神还虚”状态,这是顿修之法。佛道信徒为明心见性多喜顿法,然而由于有个根器问题,多数无法如愿以偿。当然,也可以采取渐修法,在初步入静后,进一步强化意守和存想对象,从而诱导出特殊的生理心理效应。比如在丹田使精气凝聚为内部丹药(内丹、内药),再采药,炼药,运药,从而打通大小周天。这个渐修过程就是名闻暇耳的“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的一步步达到天人合一的虚静过程。这里不具体分析功夫过程,后面功法部份有具体内容,这里只是为了用之阐释调心的原理。最后强调一点,调心入静要达到恬淡虚无的气功境界,是一种没有思维活动的意识空白状态,意识的空白并不是意识的消失,意识仍然存在,只是没有任何意象,是有意识之体而无意识之用。这就是消失了自我内容意识的天人合一之境界。古人称为“混沌”境界,混沌就是虚无,意识内容一片空白,空白即清明、清净。前人就说这虚静境界不是顽空,不是死寂,是寂而常照。由于有意识之体的存在,其用可以随时应机而生,生机和活力可随时被唤起。所以气功调心要达到的最高意识境界,是回归清静灵明虚无的意识本体态。在这虚无的意识本体境界中,孕育着无限的活力,是一个生生不已的境界。由以上分析可知,气功所要达到的意识状态和前述的催眠、OBE、NDE、药物致幻、以及各类梦幻所表现出的特异意识状态是有本质区别的。
注:以上论文摘自《老氏静卧养生法》有删节。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