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此前新闻通报,一居民因未佩戴口罩到户外挖野菜,竟被当时同在该处的1名未佩戴口罩的无症状感染者传染!经调查分析后判断,系气溶胶传播导致感染。随后,多地也开始陆续通报“气溶胶传播新冠”,专家也提出:新型冠状病*感染的肺炎传播途径或存在气溶胶传播。
一时间看得人们一脸疑惑:什么是气溶胶?又是如何传播新冠的呢?
专家介绍道,气溶胶是一种通过空气传播的方式,尤其是在狭小密闭的环境里,病*一旦形成气溶胶后就可以长期存活。
消息一经发布,很多人就开始担心:如果气溶胶真的能悄无声息地“藏身”在空气中,随着空气到处流通,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带着病*,在不知不觉间被人体吸入感染上新冠病*,那也太可怕了!
别恐慌,来看看气溶胶传播的这几个真相!
什么是气溶胶传播?它和飞沫传播有什么区别?
气溶胶传播方式与飞沫传播相比,两者最大的区别就是传播距离不同。
飞沫是人打喷嚏或咳嗽时产生的细小唾沫液滴,其直径一般小于5毫米,且通常只有在距离传染源1-2米左右的范围内近距离接触后传播,属于近距离传播。
而气溶胶的传播距离则可达数百米甚至更远,“威力”远远超过飞沫传播!
比如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经过楼道或者走在路上,明明旁边没有人,却依然可以闻到残留的烟味。而我们闻到的味道,就是烟草燃烧后形成的仅几百纳米大小的颗粒。颗粒越小,空气的粘性作用就越大。微米级的颗粒散播在空气中,就像是芝麻撒在蜂蜜中,几乎无法下沉。
而这种在气体中稳定分散悬浮的液态或固体小颗粒,我们就叫它气溶胶。之所以翻译为“胶”,大概就是取其微小颗粒与媒介之间互相粘连、难以分舍的意思。
气溶胶传播可以简单理解为当人在打喷嚏、咳嗽或说话时,产生的比飞沫更为细小的物质。因为我们可以看见飞沫产生后很快就会落地,而气溶胶因为体积和重量更为微小,与烟草燃烧后的颗粒大小类似,因此则会在空气中停留更长时间,并且在空气的推动下漂得很远。
再加上飞沫中的新冠病*表面有一层蛋白质膜壳,在它的保护下,病*可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存活。若是被人不小心吸入体内,就有可能导致感染新冠。
气溶胶既然如此“厉害”,我们是否就要特别紧张,甚至陷入恐慌?
只需做好这几点,气溶胶将“束手无策”!
俗话说“抛开剂量谈*性都是耍流氓”。在日常生活中,绝大多数暴露在外部环境的病*,还没等进入人体就会很快死亡。只有当大量病*聚集,达到极高数量级的阈值,才有一小部分有机会“碰巧”经由黏膜进入人体。
同样的道理,当病*通过气溶胶的形式停留在衣物或皮肤表面上的时候,只有极小的一部分,能够通过手部触摸,继而进入眼睛、口腔、鼻腔的粘膜,对人体造成威胁。
因此,实际生活中,气溶胶的传播对医护人员防护的意义更大。能够提醒他们在可能接触到暴露在外的病*时,采取空气隔离的措施保护自己,比如戴好防护口罩、护目镜等。
与其恐慌,不如做好居家防疫
如遇疫情严重的特殊时期,为了减小防控压力,更好地阻断传播途径,彻底跟气溶胶传播说“拜拜”,我们只需居家防疫做到“七个要”:
一、取消一切需要聚集的社会活动,要劝阻重点疫区的亲朋好友推迟出访计划;
二、常开窗,多通风,保持室内空气的流通;
三、做好日常家庭消*:对门把手、桌椅、马桶坐垫等重点部位用75%乙醇或含氯消*液擦拭消*;
四、讲个人卫生:饭前便后用流动的水、肥皂或者洗手液来洗手,咳嗽打喷嚏时用纸巾或手肘弯曲遮掩口鼻;
五、避免空气和接触传播:家庭成员要避免接触可疑症状者身体分泌物,不要共用个人生活用品;就餐时,公筷分餐,快进食,少说话,相互交流不宜近,避免握手和拥抱,拱手微笑讲礼仪;
六、严格做好居家隔离:外地人员要配合相关部门调查,准确报告实情、主动接受隔离;需要居家隔离、观察的,应尽量与家人分住所居住,条件有限的,要分房间居住,单间隔离,同屋居住的全部家庭成员都要带好口罩;
七、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