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顶危桥慢慢行
由于将巨资投在铁路或公路等基础建设上,很多人每天都冒着生命危险在年久失修的桥梁下穿行。这成千上万座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桥梁,现多被界定为危桥,但有关方面并未采取有效行动对它们加固维修,而是将大量资金投入到公路、铁路及其它基础建设项目或房地产开发当中去,因为后者能直接拉动GDP的增长而备受青睐。修桥、架桥,普通人高兴,但不会给*府带来明显经济效益,所以危桥维修“资金缺口”较大。这些修建于几十年前桥梁,在结构方面本身就有缺陷,也不是为大型卡车和重型机械设计的。经济快速发展的过度使用加剧了桥梁损坏程度,需要维修却没人愿意掏钱了。因此有人说:“上世纪70年代,中国很穷,我们却能够修建出如此多的桥梁,而今经济腾飞,*府却没钱来维修它们了。”没人知道现在全国有多少座危桥,2007年交通部统计有6000座,至今没有更新,但这个数字令人怀疑。如河北省水利官员称,从2005年到去年,全省拨款4.1亿人民币修缮了1489座桥梁,照此速度,该省将所有危桥修一下至少还需要十年时间。而负责修缮危桥的基层乡镇干部表示,修缮资金捉襟见肘,难做无米之炊,不得不到省里游说,而去省里跑资金的人实在太多了。(9月6日《参考消息》)一年一千多,累加至十年该有多少座?事情已经很清楚,而且生活在现实中的人肯定知道,类似的事情在我们这片土地上自非绝无仅有,原因有很多,但万变不离其宗的是,做任何事情都要见到成绩,否则就没有太大兴趣,这“成绩”说到底就是要看得见。经济发展、GDP大幅增长这是最能拿得出手的硬指标,这数字往上级领导面前一摆,那就啥也不需要说了。因为上面吃的就这一套,考察的就是这东西,上级喜欢看着养眼,听着悦耳的事物,譬如新农村建设沿路砌起高大围墙,远远一瞧风光无限,围墙后面民房破损依旧……所以我们这儿许多人对一切好看的表面文章如GDP等玩意极其虔诚,仿若对自己八辈子祖宗一样,因为这东西能让自己名利双收。所以,这些年我们这边兴起了大规模“造神”运动,造出来的GDP这尊金光四射的神,也让许多人心胸膨胀得如吹胀的气球。最近有消息说,中国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带二大经济体。日本人老大不服,说中国的数字是“统计”出来的,意思是作不得数的。有不有这情况呢?不好说,按照一致对外的爱国传统,家丑不可外传,但我真不敢肯定,日本人说的是子虚乌有。由于决策者心态的浮皮潦草,都要挑些能给自己带来荣誉和光环的事情做,所以任何事情都讲究个投入产出,投入的是属于公众的东西,但荣光一定要落实到自己头上。即便慰问走访贫困户,给了点钱物,也得造出仿佛是从自己口袋里掏出来的一样的效果。相对而言,锦上添花的事情趋之若鹜,动辄数亿几十亿的祭拜几千年前的祖宗,能花三十亿修建一个赝品大明宫词然后又拆了,捣鼓出个“曹操墓”继而就要举办曹操诞辰1855周年纪念仅祝寿的“献爵酒”价至少需180万元,各地能花百万千万请明星大腕儿为龙虾节、生猪节、葡萄节、荷花节献声露脸……是说千道万,只要能给自己带来风光,带来*绩的东西压根儿就不差钱。维修危桥能有什么意义?顶多让百姓叫几声好,有功劳也是当年修桥人的,为人作嫁衣裳的事情傻子才干。所以现在某些官员的做事原则是,锦上添花、风光露脸的是一定多做,大张旗鼓地做,雪中送炭,救人急难之事能不做最好不做。维修危桥这种事,如果没有更高层关注,恐怕只能如此将就着,待给所有古名人祝寿完毕,给全部死人坟墓修完后,如有余暇,再来维修旧桥危桥吧。可这事儿大概等不起,水利工程年久失修而导致山洪、泥石流爆发的灾难乃前车之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