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评论:汽车强国必须依靠自主给力
□ 胡立彪
日前,全国人大代表、广汽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曾庆洪在其向“全国两会”提交的一份议案中指出,当下,无论是*策环境、商业竞争环境还是消费环境,都制约着代表中国汽车业水准的自主品牌车企的进一步发展,中国正处在一个能否真正迈向汽车强国的十字路口。
的确,自主品牌汽车在经过了前几年井喷式发展之后,受市场增容变小变慢及汽车消费*策紧缩、城市治理交通拥堵力度加大等因素的影响,很快便出现了市场份额下滑,后续发展乏力的情形。据全国乘用车信息联席会统计,目前,国内销量自主品牌狭义乘用车的市场占有率不足30%,与汽车产业振兴规划40%的目标差距越追越远。去年自主品牌企业没有一家完成销量目标,而且超过一半的企业出现销量负增长。这种现实让许多业内人士对自主品牌的未来发展前景深表担忧。
自主品牌汽车企业的当下困境到底是怎么造成的?首先,产业结构不合理。目前我国汽车整车企业有130多家,是世界汽车大国中最多的,但绝大多数企业年产销量不足万辆。而整车合资企业达到50多家,已经主导了当今中国汽车市场。事实表明,偏重利益的合资主导结构对本土汽车企业研发技术、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极其有限,有时甚至还会产生反作用。中国汽车产业大而分散,产业资源利用率低,本土自主品牌发展缓慢的局面始终未得到有效解决与转变。
其次,自主品牌汽车企业自身能力不足。这种不足包括许多方面:基于低价竞争策略的成本资源优势十分脆弱,技术水平含量不高,产品模仿痕迹较重,品牌创新意识淡薄。常年在低端打拼,产品一直缺失核心竞争力,安全性、舒适性、操控性等并未有多大改进,在消费者心目中形成了“价廉物不美”的整体品牌形象。
第三,*策扶持不给力。尽管国家对自主品牌汽车发展制定过一系列的扶持*策,但实际执行力度不够。比如*府采购方面,在社会舆论的一再呼吁下,公务车采购终于有了向自主品牌倾斜的意向,但即使进入采购目录,实际订单并不多。另外,一些*策缺乏长远的战略性设计,或者快出快退,或者互相冲突,自主品牌企业很难从中获得利好。减征低排量乘用车购置税、汽车下乡等*策便是如此。
以上三者,一言以蔽之,均源于一种错误观念,用一位学者的话说,这是“由于害怕或者不愿意承担市场风险而忽视长远规划只注重追求短期经济利益的痼疾”。由此看来,要让自主品牌汽车走出当下的发展困境,实现我国汽车产业由大国向强国的转变,当务之急是要认清形势,转变观念,根治“痼疾”。就*府而言,一方面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将偏重利益的合资主导结构逐渐调整到注重知识产权的自主引领方向上来;另一方面要不断加大对汽车行业的财*性资金投入,通过制定产业、税收、金融等扶持性*策,以及加大高素质人才的引进和培育力度,促进产业自主创新发展。就企业而言,要加快优化资源配置,加大对自主研发的投入,完善自主创新的动力机制,真正由低质低价华而不实的技术过剩向更加注重品质与安全实用的质量过剩转型。
《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