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自忠将*牺牲65周年祭:气节人格撼敌*
65年前的今天,一位将*为国捐躯,其时,中国*队在湖北枣阳宜昌地区,抗击侵华日*。
他是中国抗日战争中以上将集团*总司令身份为国捐躯的惟一一人,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同盟国所有牺牲*人中*衔最高之人———张自忠。
女儿的回忆 这一别是永别
前天,打电话给张自忠女儿张廉云时,已是晚上9点。82岁的老人回忆起父亲,仿佛回到了14岁的秋天,与父亲的最后一面……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我们离开了北平,到了天津。那时正是父亲因为代理北平市长而深受误解的时候。父亲做了十天的代市长就做不下去了,也从北平逃到了天津,但却不能回家,住在了另外一个地方。
有一天叔叔告诉我们,父亲要回来。快天黑时,父亲回来了。以前在北平,父亲每次回家,家里都特别热闹,笑啊,说啊,可那个晚上很严肃,父亲先让廉渝(张自忠的侄女)拿来了纸笔,给一位美国教授写了信,感谢他在北平的帮助。然后把我母亲和叔叔叫到一边,告诉母亲说,以后有事就找叔叔商量。父亲又把我和几个堂姐妹叫到一起,给我们每人一点钱,说,这些作为你们结婚时的嫁妆。天全黑了,父亲穿上长袍,戴上帽子,走了。可弄堂里住着4户人家,我们都不敢送他……我不知道,这一别就是永别。
对父亲,我是爱得不得了。父亲生在孔孟之乡的山东,我们家也是一个很传统的中国家庭,可父亲有点重女轻男,我有两个哥哥,他对哥哥们说话都很严肃,常常教训他们不要做“家里蹲”、“衣架子”。但对我,还有10岁起就跟我们生活在一起的堂姐廉渝,却很慈爱。每次回家,父亲都会带我们上公园玩,或者去听戏,去买衣服。
父亲走了,我盼着再见他。1940年春天,父亲驻*在湖北枣阳宜昌一带,我们住在上海,叔叔通过秘密电台跟父亲说,我和渝姐想去前线看他,父亲答应了。我和渝姐兴奋死了,讨论着在前线怎么生活,看到父亲又该说什么。没多久,父亲发来电报:渝、云再过一个月再来。
真盼这个月快点过去。那时想,父亲出生入死,生活很艰苦,以前太小,不像渝姐那样懂事,现在我长大了一点,一定要好好孝顺他,照顾他。
可是我没有等来那一天,却等到了报纸上父亲牺牲的消息,我不相信,但很多方面都证实了这个消息。我一下子就掉入了万丈深渊,想大哭,可是又不敢大哭。三个月后,母亲也病逝了。我的天地塌了。
1940年底,我第一次去重庆。父亲的遗骸从湖北运到重庆后,就葬在北碚梅花山。那天才到山脚,我就再也忍不住眼泪,大哭着往山上跑去……后来我就读的复旦大学临时迁至重庆,学校离父亲的墓很近,我终于能常去看他。
1945年,我搭乘一辆货车,从重庆到成都去看我的哥嫂。途经一小镇时,见大家齐聚在街上笑啊跳啊,忙问,今天是什么节日?就听到了:日本无条件投降了!那一刹那,我不知道是高兴,激动,还是悲伤,我突然想起陆游的《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就在心中大喊:父亲啊,您听到了吗?我们胜利了!胜利了!
中华*,千古不灭
他们在不同的时空走近张自忠将*,却获得了同样的震撼与升华。
他是一个真汉子
林治波,《抗战*人之*:张自忠将*传》作者,1963年生。
十来年前,我在人大念书时,读到张自忠将*的事迹,当时就有强烈的冲动,要为这个人写传。
卢沟桥事变后,长城抗战失败,29*撤出北京,张自忠却留下来当北平代市长,背负“汉奸”罪名。当时传言四起,说他逼走了*长宋哲元,卖国求荣。事实上,是宋让张自忠留下来,看看还有没有谈判的余地,毕竟作为杂牌*,29*不想就此丢掉北京。这件事,29*副*长秦德纯在回忆录里作了记述。
可当时真相只有开会决定此事的6个人知道,张自忠声名狼藉,报纸上一律称他“张逆自忠”,连部下都不理解他。无从辩解的他曾发誓:当粉身碎骨,以事实取直天下。他做到了。如果一个人没有大无畏的勇气,没有深深的责任感,这是很难的。他是一个真汉子!在他身上,我深深体会到了我们这个民族绵延至今的力量所在。
气节人格撼敌*
向安友,湖北宜城市*协委员,1951年生。
1980年清明节,我写了一条消息:《湖北宜城青少年为张自忠将*扫墓》,这是“文革”后第一篇关于中国内地纪念张自忠的报道,被国内外众多媒体转载。从此,我和张将*的家人有了很多交往。
宜城南瓜店的十里长山,就是张将*殉国的地方。他死后,日本人在他口袋里的派克金笔上,看到了“张自忠”三个字,才知道了他的身份。日本人从附近木匠铺赶制了一口棺材,将遗体庄重收殓入棺,葬于陈家祠堂后面的土坡上,坟头立墓碑书:“支那大将张自忠之墓。”当日,继张自忠任第59**长的*维纲率部再渡襄河,与敌人激战两昼夜,开棺将忠骸取回。
张将*殉国后,在将*殉国的山头,建了纪念碑。山下则修建了战死十里长山的两千官兵的公墓。张将*的侄女张廉渝去世后,按她的遗愿,骨灰被带到宜城,葬在纪念碑的旁边,永远陪着张将*的一缕忠*。
十万缀队送殡人
孙维玉,湖北宜昌市档案局原局长,1940年生。
我是4月2日出生,5月21日,张自忠将*的遗骸从宜城运到宜昌,停灵东山寺三日,十万百姓自发为张将*送殡。我的母亲今年90岁了,可说起这段往事,她的记忆格外清晰。
今年将*65周年祭,我准备手书一幅字送给张将*的女儿张廉云,内容就是当时任国民**风纪巡视团驻宜昌委员王陆一对十万人送殡的记录:“万火荧荧,衔哀野祭,山头路角,终夜闻悲叹声”、“几多老母夜起手制面食,曰:我为张将*作北方饭也”、“其时警报呜呜,敌机已凌空,而送者无一人退祭,无一人去也”……
2004年,我们宜昌在当年将*停灵处、现在的东山烈士陵园,建造了张自忠将*公祭纪念亭。时常可见有人到此祭奠英烈。我想,宜昌人民永远都会记得张自忠将*。
嫁人当嫁张
忱袁铃,湖北卫视,《往事中国———铁血丹心·张自忠》编导,1970年生。
两年前,要做节目,我才匆匆上街买了本介绍张将*的旅游小册子。
那天天气很热,阳光耀眼。看到张自忠牺牲那页时,我流泪了,分不清是汗水还是泪水。做了十年,我还是第一次这样为所要拍摄的人物流泪。这位怀着“我死则国生”的壮志,抱定久决之心以身殉国的将*,以他的沉默与悲壮,深深感动了我。我甚至想,嫁人就要嫁给这样的男人。
后来我们去了湖北宜城,张自忠将*牺牲的十里长山。暮霭残云中,远远瞧见有块墓碑独自矗立。当地*协一位老师介绍:“张自忠将*是59**长,1940年当地老百姓就自发地用95块石头砌成一座纪念碑以示怀念。”
眼前是山岚送晚,我却仿佛听到1940年5月16日下午那响彻云霄的枪炮声,看到那个穿着**服的高大身躯……
“一位死了的将*要能活在兵士心坎上,这正是千古不灭的光荣。”1944年5月16日,张自忠将*四周年祭,《新华》一篇文章如是说。
而今,60多年过去,张自忠将*依然活着,活在亿万中国人的心坎上,活在五千年中华的灵*里。
千古不灭。(集成郭泉真)
“今日是我报国时”
65年前的今天,湖北宜城,南瓜店附近十里长山。黎明,日*又一波进攻开始,炮火猛烈。
为巩固武汉外围,报复1939年底中国*队发动广泛作战的攻势,日*集30万兵力,欲围歼中国第5战区部队。日*节节进逼。自5月1日起,15万日*沿襄河东岸,迅速向北推进。敌我拉锯,中国*队拼死抵抗。为了阻敌,扭转战局,援救友*,5月7日,第33集团*总司令张自忠亲率两个团和直属特务营共二千余人东渡襄河,截击日*。
出发前,张自忠亲笔写信,告谕部下官兵:“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它办法……只要我等能本此决心,我们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决不致于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
在他的指挥下,河东官兵拼死搏杀。日*调集5万余人夹击张自忠部,战况惨烈。5月15日,张自忠被迫退入南瓜店十里长山,坚守待援。16日自晨至午,张自忠一直疾呼督战,午时左臂中弹仍坚持督战。自下午2时,张自忠手下只剩数百官兵,他将自己的卫队悉数调去前方增援,“今日是我报国时矣。”他掏出笔向战区司令部写下最后近百字的报告,“我力战而死,自问对国家对民族可告无愧,你们应当努力杀敌,不能辜负我的志向。”
“杀敌报国!”下午4时,张自忠身负8处重伤,以身殉国。
张自忠的牺牲,激励着4万万同胞誓死必胜的信念。
张自忠
1891年生,字荩忱。山东临清县人。20岁考入天津法*学堂。革命*人软弱无力和惨遭杀戮的命运使他萌生投笔从戎的愿望。1916年张自忠进入冯玉祥16混成旅。1930年任第38师师长。1933年参加长城抗战,任前线总指挥。1937年代理冀察*务委员会委员长兼北平市长。同年任第59**长。1938年3月参加台儿庄战役,重创日寇坂垣师团。同年5月任第27*团*团长,率部同第40*一起,歼日*精锐4000余。同年10月任33集团*总司令兼任第五战区右翼兵团总司令,1939年5月,一举收复枣阳地区,史称“鄂北大捷”。1940年5月16日在湖北省宜城对日*作战时中弹殉国,终年50岁。5月28日,重庆国民*府举行隆重葬礼,追赠为上将。8月15日,延安各界人士举行追悼大会,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分别送了挽词。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部追认张自忠将*为革命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