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
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宋海涛中国康复医学会创伤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徐延彬不是所有的冷空气都叫“寒潮”
首先要明确,不是所有的冷空气都可称为寒潮。所谓寒潮,即为冷空气的“升级版”。当大规模的强冷空气集结南下,并对较大范围的地区造成影响,导致剧烈的降温天气时才称之为寒潮,它是有严格标准的。《冷空气等级》国家标准中规定:某一地区冷空气过境后,日最低气温24小时内下降8℃及以上,或48小时内下降10℃及以上,或72小时内下降12℃及以上,并且日最低气温下降到4℃或以下时,可认为寒潮发生。为什么今年冬天格外冷?
不少人发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感觉今年冬天特别冷?根据世界气象组织(WMO)的数据,拉尼娜现象在消失近十年之后,今年又回到了赤道太平洋的中部和东部。+
拉尼娜是什么?
拉尼娜是西班牙语LaNi?a的音译,这个词的原意是“小女孩”,是一种与厄尔尼诺(“小男孩”)相对应的海洋大气现象。它是指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出现大范围偏冷、且强度和持续时间达到一定条件的冷水现象。▲拉尼娜现象是太平洋中东部海水异常变冷的情况拉尼娜和厄尔尼诺现象正好相反,但后果和厄尔尼诺类似,都会引起全球气候异常。拉尼娜是否会让冬天更寒冷?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因地而异的。由于拉尼娜直接对热带地区造成影响,因此对于我国而言,处于温带的我们受到拉尼娜现象的影响会是“打折”之后的。▲年12月至年2月平均气温距平预报图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贾小龙指出:“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影响我国的各个气候要素的关系非常复杂,拉尼娜只是影响我国冬季气候的重要因子之一。”根据预测,拉尼娜状态会在冬季达到峰值,之后开始衰减。预计到2月份左右,全国大部气温接近常年或偏高。人体8大器官最不抗冻
寒潮来袭,羽绒服、围巾、帽子等御寒神器几乎人手必备。除了鼻子、耳朵、双手这些露在外面的部位,一些看不见的器官同样需要保暖。No.1
血管:遇冷收缩易变脆
寒冷刺激造成心脏收缩力增强,周围血管收缩,导致收缩压及舒张压上升,易导致脑出血、脑梗塞等。保暖对策:晚上早点睡:避免血管收缩、血液流动缓慢、黏稠度增加;吃点血管“清道夫”:山楂、燕麦、黑木耳、金橘、茄子、红薯、大蒜、洋葱,这八大食物最能疏通血管。No.2
心脏:最怕温差大
室内外温差大,心脏负荷增加,严重时引发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管堵塞,造成心绞痛或心肌梗死。保暖对策:外出要护好头部和手脚,尽量佩戴手套、帽子、围巾;睡前用热水泡泡脚,夜间上卫生间时要穿上衣服;洗澡时先放热水,等水温合适再脱衣服。No.3
肺部:容易落下病根
冬季寒冷、干燥的空气,都要经过“肺”这个气体交换站进入体内。寒冷空气容易引起咳嗽、胸闷,甚至哮喘、呼吸困难等问题。此时不加以保护,不仅会诱发咳嗽等一些呼吸道疾病,还非常容易落下病根,导致来年复发。保暖对策:气温较低时,体质弱的人最好减少外出;出行戴口罩,重视头部、胸背和足部保暖。No.4
肠胃:代谢会变慢
穿衣过少和吃寒凉食物易受凉,导致胃部肌肉、血管收缩,发生胃痉挛。天气变冷,胃本身也会有些倦怠,如果食用过冷、过生、过硬的食物,会给胃带来额外的负担。保暖对策:多吃温软、易于消化的食物;少食多餐、睡前3小时内不吃东西,让胃劳逸结合。No.5
鼻子:防止病菌从鼻入
冬天鼻黏膜直接接触冷空气,其黏液分泌减少,毛细血管变脆,鼻子的“屏风”作用也容易变差,从而导致有病菌的空气直接进入肺内,增加了呼吸道感染的几率。保暖对策:每天坚持按摩鼻翼:用两手拇指外侧相互摩擦,在有热感时,用拇指外侧沿鼻梁、鼻翼两侧上下按摩30次左右;每天睡前用温的淡盐水清洗鼻腔;在空气质量较差的雾霾天,或从温度较高的室内外出时,戴好口罩。No.6
关节:容易受伤
气温较低时,血管收缩,肌肉和韧带柔韧性较差,对关节的保护减弱,容易造成关节损伤及摔伤骨折。保暖对策:中老年人应减少外出,建议穿防滑底的鞋;室外锻炼避开结冰路面,室内运动充分热身;多摄取富含维生素D、钙的食物,增强骨骼韧性。No.7
耳朵:抗冻能力最差
朵除了耳垂部分有脂肪组织能保温外,其余部分只有较薄的皮肤包着软骨,所以是五官中最“怕冷”的器官。耳朵容易长冻疮,其实就是怕冷的表现。保暖对策:外出时带上耳罩,或用宽大的帽子、围巾遮住耳朵;从室外进入温暖的室内,迅速用手搓一下耳朵,让其快速回暖;耳朵受冻后,不宜热水热物敷贴,这样会导致症状加重。No.8
前列腺:也会“感冒”
受凉时容易出现尿频、尿急、尿痛、排尿不尽、尿无力、会阴部及小腹疼痛不适等症状。保暖对策:乘坐公交车、地铁时一定不要坐凉板凳,方便的话随身带个棉坐垫,以防前列腺受凉;多喝水,不憋尿;经常按摩腹部,以感到微微发热为宜。吃一些对前列腺有益处的食物,比如白瓜子、西红柿、苹果等。寒潮天“保暖法则”
寒气入侵会导致免疫力下降,多种慢性病发病率升高。冬天遵循下面7条降温天“生存法则”,御寒保暖就不是难事。01
护好身体6个部位
防寒是保护关节、预防心血管意外事件的重要措施。护好头部、颈部、后背、双脚、肚脐、膝关节等部位,整个人就会暖和很多。天冷出门戴顶帽子,最好能遮住额头,风大可以选择防风的皮帽。戴围巾或穿件高领衫,尤其不要让脖颈后面暴露在外。。穿个背心或马甲,有助缓解后背发凉的情况。避免穿低腰裤,外套最好过腰过腹,利于腹部保暖。02
吃点温热的食物
常吃冰凉、生冷的食物,就相当于在身体里开了个“冷库”。一年四季都应以温开水为主要饮品;天冷时,还可以通过饮食御寒,葱、姜、蒜、辣椒、牛肉、羊肉等都有助驱寒。03
睡前泡泡脚
坚持泡脚是缓解手足冰凉的有效方法,有助提升身体御寒能力。晚上7-9点,用40℃左右的水,浸泡双脚15-20分钟(不宜超过20分钟),让水漫过脚踝,泡至身体微微出汗。泡完后立即擦干双脚,并穿上保暖袜子。04
增加运动
经常锻炼身体,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身体热量,缓解怕冷症状。冬季可以选择暖和的天气到公园慢跑、散步、骑车等,最好每周3~5次、每次30~60分钟。05
穿双厚底鞋
鞋是直接接触地面的,如果鞋底太薄,凉气自然会进入人体。应选择有一定厚度、最好包裹住脚踝的鞋,并垫上鞋垫。晚上睡觉可以穿上温暖、宽松的棉袜,避免夜间双脚受凉。06
穿衣要宽松
紧身衣物会导致肢体末端血液循环不畅,引发手脚冰凉,人只会更冷。天冷时,应选择宽松、舒适的衣物,外套最好过腰过腹。▲降温1℃,心梗风险增2%!这10种特殊的“疼”是身体在提醒你骤降的气温带来的不仅是寒冷,更让心梗发病率攀升至高峰。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约万人,寒潮来临时,心脏也要注意“防寒”。年11月25日,阿根廷传奇球星马拉多纳突发心梗去世,从昏迷到离世只有12分钟。年1月1日,曾出演《巴啦啦小魔仙》的年轻演员孙侨潞心梗猝死去世,年仅25岁。......心梗来临前,身体用一些特殊的“痛感”给你提示,若能及早发现就医,就可以挽回一条命。专家,教你识别心梗来临前的10种痛,帮心脏安度这个危险期。受访专家南方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周滔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院急诊科主任医师朱华栋气温降1℃,心梗风险增2%
1月5号,中央气象台发布年首个寒潮预警,多地降温达10摄氏度以上,低温持续超过一周,北京有可能迎来本世纪以来最低气温。对于北方来说,气温低谷多在6~7号,南方气温则在7~8号触底。伦敦卫生和热带医学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气温每下降1摄氏度,心梗风险就增加2%。75~84岁的冠心病老人更易受影响。
哈佛大学研究发现,“坏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会在1月份升至高点,而“坏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正是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
哈尔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发现,当气温低于-19℃时,冠心病、脑梗死的日均超额死亡数显现统计学意义。
为什么冬季更容易发生心梗?血管收缩
冬季人的生理机能反应比较迟缓,时常处于应激状态。寒冷刺激下,人体末梢血管会处于收缩状态,由此导致动脉压升高,心肌耗氧量增加,加重心脏负担。尤其是突然从暖气房到室外,血管受到冷空气刺激,容易突然收缩,造成血流供应中断或血管阻塞,引起心肌梗死或脑卒中。生活方式改变
天气寒冷,人们户外运动减少,同时又偏爱高脂食物。吃得多、消耗少,导致能量摄入和代谢比例失调,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液循环减慢,容易形成血栓,导致心梗发生。心梗发作前,10种痛感提示你
“病在心上,疼在别处”,据统计,我国急性心梗及心绞痛患者中,超过1/3的人会出现不典型的放射痛。!
偏头痛
心梗有时会以神经症状为首发表现,患者会出现头晕、头痛,这主要是由于血管痉挛期伴发脑血管痉挛所致。!
下颌痛、牙痛
牙痛、下颌痛,且伴随冒冷汗、濒死感等症状,处于静止状态时不痛,一运动就疼或疼痛不止。!
颈部痛、咽喉痛
咽喉和心脏的神经由同一节段脊神经支配,当心肌缺血缺氧时,产生的酸性和多肽类物质会刺激神经产生痛感,并扩散至咽部神经。若突然出现喉部堵塞感、辛辣感,并伴有呼吸不畅、大汗淋漓等症状,要考虑心梗的可能。!
心前区疼痛
如果出现突发性心前区压榨样疼痛,持续20分钟以上仍不能缓解,并伴有大汗淋漓、恶心、濒死感等症状,要考虑心梗。!
左肩、左腋下疼
心脏位于人体左侧,心梗发作时会导致患者出现左臂或左肩疼痛。一般为钝痛,通常仅限于前臂内侧,有可能放射到小指和无名指。!
胸骨后、颈部痛
有冠心病史的人,如果出现胸骨后、颈部呈阵发性胀闷痛,有明显的胸部紧迫感,并可牵引或放射至肩臂部,应警惕急性心梗。!
内脏痛
心梗前3~24小时,患者可能会有特定的内脏反应,表现为上吐下泻,伴随胸骨下端疼痛。!
上腹胃痛
心脏病引发的胃痛有压迫、灼热或挤压感,有的可扩散到左肩、背部及左上臂内侧。!
左下肢、左腹股沟疼
突然出现左下肢剧烈疼痛,并出现胸闷、憋气及出汗,应警惕急性心梗。!
无痛
有慢性阻塞性肺病、糖尿病或脑血管病史的人,如突然发生无诱因可寻的咳喘、胸闷、气短、晕厥、恶心、呕吐等表现,可能发生了无痛性心梗。心梗抢救的*金4分钟
严重的心梗很容易引起心跳骤停,导致全身器官缺血。大脑细胞失去供血4~6分钟就会坏死,神经系统难以恢复。因此心梗抢救有“*金4分钟”的说法,4分钟内进行复苏抢救,可能有近半数患者被救活。
对于非专业施救人员来说,首先判断患者是否有意识,是否能自主呼吸。1.若有意识,可舌下含服1片硝酸甘油缓解胸痛然后就医。2.若患者心脏骤停,立刻拨打电话,首选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进行施救。著名急救专家贾大成演示AED使用方法↑3.如果现场没有AED,或现场有两人以上,可以让一人先进行人工心肺复苏。著名急救专家贾大成演示人工心肺复苏↑需要注意的是,有合并器质性心脏病和有猝死家族史的人,医院检查,降低发生心血管意外的概率。心源性猝死现象越来越年轻化,年轻人要尽量戒除熬夜、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引发心梗猝死。▲天气与寿命:来自中国古代名人的分析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原文信息:LeeWS,LiBG.ExtremeWeatherandLong-TermHealth:EvidencefromTwoMillenniaofChineseElites,JournalofHealthEconomics,.01
引言
科技进步给人类提供了更为先进的种植、灌溉、生产、医疗、交通等手段,而这些同时也影响着人类抵御极端气候条件的能力。本文利用中国古代1AD---年的历史数据,考察极端天气对人类长期寿命的影响。文章认为,由于“闭关锁国”*策,中国与西方国家的贸易往来、技术引进等均受到严格限制,使得当时中国仍处于农耕经济(agrarianeconomy),因此选取这一时间段可以剔除科技进步对寿命的影响。研究发现,孩童时期遭遇的旱灾会使得中国古代精英阶层的寿命平均减少2年。数据与实证分析
02
论文数据选自梁廷灿先生所著的《历代名人生卒年表》,该书亦被称为中国历史名人百科全书(biographicalencyclopediaofeminentChineseinhistory(BEECH))。书中详细记录了自孔子时期(BC)开始,各代士大夫、武将、文人墨客、*客等重要历史人物的出生与死亡时间(农历)。文章的极端天气数据选自《中国农业自然灾害史料集》,该数据统计了中国历史上每10年遭受四种极端天气(干旱、河坝溃堤、雪灾、霜冻)的年份比例。本文的实证模型以10年(一个decade)作为同一个cohort,为便于理解详情见图1。图1同一cohort划分如图1所示,个体1、个体2均在同一个10年中去世,文章将这两人划分为同一组“Deathcohort”。但两人的寿命不同(个体1更长寿),并且每个人遭受极端气候的年份不同,因此本文进一步划分为孩童时期(1-10岁)、青少年时期(11-20岁)、青年时期(21-30岁)、中青年时期(31-40)、与中老年时期(41-50岁)。其中,代表在某
年去世的个体
的实际寿命;
代表个体在某一decaded遭受干旱、河坝溃堤、雪灾、霜冻这四种自然灾害所处的年龄段(孩提时期
,青少年时期
,以此类推);
为个体层面的控制变量;
为death-decade固定效应,以吸收其他如流行病、战争、医疗水平等可能影响个体寿命的因素;
为模型扰动项。实证结果如表1所示。表1实证结果表1第(1)列只考虑了孩童时期遭受四种自然灾害对个体寿命的影响;第(5)栏把在各年龄段所遭受的影响均考虑在内,由于并非所有研究个体的寿命都=41,所以样本量有所减少。结果表明,孩童时期遭受干旱对寿命有显著的负面影响,并且这一结果在不同模型设定下较为稳健。对于寿命=41的研究个体而言,除了干旱、幼年时期经历洪涝灾害也会降低他们的寿命。由于当时中国处于农业经济时期,极端天气会直接影响农业产出。因此,文章之后通过经济渠道(economicchannel)来解析极端天气对寿命造成的影响。Broadberryetal.()统计了南宋、明、清朝的人均实际GDP数据(realGDPpercapita,RGDPPC),本文将样本进一步缩减为这三个时期,并将RGDPPC作为因变量。实证结果表明,干旱显著地降低了人均实际GDP,而其他自然灾害的影响并不显著。表2自然灾害对RGDPPC的影响
03
小结
本文通过中国古代1AD---年的历史数据,发现幼年时期遭遇的旱灾会降低中国古代精英人士的平均寿命,而经济条件可能是其中的作用机制。不过文章是利用中国历史名人的数据,而这类人本就享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因此得出的结果可能低估了极端天气的影响,但这是由于没有更为详尽的总体人口数据所致,文章的实证结果相当于提供了一个lowerbound。Reference:
S.Broadberry,H.Guan,D.DaokuiLi,China,Europe,andtheGreatDivergence:astudyinhistoricalnationalaccounting,–J.Econ.Hist.,78().
Abstract
Moderntechnologyempowershumanbeingstocopewithvariousextremeweatherevents.UsingChinesehistoricaldata,weexaminetheimpactofextremeweatheronlong-termhumanmortalityinanenvironmentwhereindividualshadnoaccesstomoderntechnology.By